中國科學傢怎樣參與國際環境研究

原標題:中國科學傢怎樣參與國際環境研究

主持人:本報記者 薑晨怡 王 怡

嘉 賓:秦大河(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學傢,氣象學傢)

每當提到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時,我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些代表著世界科研最高水平的環境研究,是否有中國人的聲音?我們的科學傢如何能夠參與到這些國際熱點科研問題的討論中,並發出自己響亮的聲音?這些報告和科研成果是如何的?

最近,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因在環境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瞭2013年度沃爾沃環境獎。秦大河是第一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傢。這是一個創立於1988年的獎項,是全球實踐環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勵,被譽為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諾貝爾獎”,是最具世界影響力的環境科學年度獎項之一。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訪問瞭秦大河院士,請他帶我們走進神秘的聯合國科研環境,講述中國科學傢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歷史上中國科學傢參加最多的一次”

科技日報:您怎樣看待IPCC第五次工作報告的專傢組是如何組成的?在IPCC的報告中,中國科學傢都發揮哪些作用?

秦大河: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第一工作組經過將近5年的時間,在259位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四天四夜與聯合國組織的180個政府答辯,針對報告逐行進行討論,在今年9月27號通過瞭聯合國組織各國政府代表團的答辯。同時還批準通過附帶的SPM(《決策者摘要》)。

報告由來自30餘個國傢、259位氣候系統科學領域的專傢和編審共同編寫。我本人和我的同事托馬斯·斯托克教授擔任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第一工作組一共有18名中國科學傢參加,他們分別來自於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單位。這是IPCC歷史上第一工作組中國科學傢參加最多的一次,而且他們都是中青年科學傢,隻有我是例外。這也是中國作者發表文獻最多的一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評估報告中,第三次評估報告中,中國文章的引用率3000文章中隻佔1.2%,第四次佔1.3%,這次達到4%,這是瞭不起的進步,充分說明中國科學傢在氣候變化領域裡面的進步也得益於IPCC 的工作。分料機

“中國科學傢呈現年輕化”

科技日報:我國科學傢一直希望在國際科研領域有自己的位置,特別是這種聯合國的科研活動、報告等等。在這些領域我國科學傢的參與情況是怎樣的?他們的工作與國際科研人員相比,有什麼特點?

秦大河:談到中國作者,我要特別強調一下這些年中國工作者的發展。在第一、第二、第三次評估報告中,第一工作組的中國作者很少,主要集中在國傢氣象局或者是氣象界。但是氣候變化不是氣象大氣圈一傢的事情,當今的氣候變化是指氣候系統變化,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冰雪圈、陸地表面。顯然,在水、海洋、陸地水領域以及冰雪圈中國作者參與不多。因此在第五次評估報告國內遴選作者時,中國氣象局以開放姿態遴選瞭全中國18名主要作者參加。

在第一、第二次評估報告時隻有3、5個中國作者參與。第四次評估報告增加到8人。第五次評估報告提高到瞭18人。在第一工作組裡面這一次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兵團。而且整個報告的14個章節全部都有中國科學傢的參與。這改變瞭以前我們一些知識面不全的處境。

科技日報:這些科研工作者來自哪些院校或科研機構?這些機會對他們的成長成熟有怎樣的作用?

秦大河:我國專傢來自於五湖四海,有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高等院校,也有中國科學院等相關研究所,還有中國氣象局、海洋局、環保局等部門。可以說全中國的氣候系統的青年科學傢都在這裡面,而且他們年齡都偏低,幾乎都是50歲以下,以40歲左右的青年科學傢為主。通過這五六年的鍛煉,他們在學術上都日漸成熟。據我所知,他們有人現在已經承擔瞭國傢氣候變化重大專項的首席科學傢,或者是國傢973重大基礎研究計劃的首席科學傢,這反映瞭在氣候變化科學領域裡面經過歷練的青年人成長得很快。

當然,我們也必月餅成型機須意識到在這個領域裡面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傢比還有距離,所以還要繼續努力,還要繼續得到國傢在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第五次報告一、二、三工作組中國一共有86位專傢,這是五次報告中最多的一次。最初應征時全國有500多名科學傢報名,最後進入工作組的一共是86人,這反映瞭我們中國科學傢在這方面的進步。

“確保地理平衡也保証瞭政治、性別平衡”

科技日報:聯合國的這類科研活動,在遴選科學傢的時候是否有參考標準?

秦大河:除瞭科研成績外,政治因素也是要考慮的。比如說聯合國這個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作者的遴選它有幾個重要的節點:第一個節點是各國政府推薦的科學傢。氣候變化組織不是一個行政單位,因此要求科學傢必須在氣候變化學科方面有一定的造詣。隻有發表過學術論文,在學科中有一定的認可度才會被考慮。

第二個節點是政府推薦隻是初篩,這個組織自由有一個工作組主席團,要進行下一步遴選。專傢遴選是根據科學傢的科研水平進行評估。在此,另一個節點是保持地理平衡。因為需要的科學水平比較超前,發展中國傢顯然是不佔上風的,所以我們有一個規矩很明確,要保持地理平衡。實際上地理平衡就是政治平衡,必須有發達國傢、發展中國傢和經濟轉型國傢。經濟轉型國傢就是指前蘇聯的那些衛星國,它們是從1991年解體之後向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的國傢。因此IPCC第一工作組的兩位聯合主席,一位是瑞士伯爾尼大學物理系的托馬斯教授,一位就是我。我代表的是發展中國傢。

除瞭保証發達國傢、發展中國傢地理平衡,在遴選中我們還要盡可能多地照顧到女性科學傢。在第一工作組遴選工作中,最初的候選科學傢有977名,涉及瞭63個國傢。我們最後選擇瞭259位作者的審稿人,涉及的國傢是39個國傢,這其中包括經濟轉型國傢3個。

另外我們還有600名貢獻者。除瞭259名作者之外,作者還可以邀請其他人參與。假設你不是作者,但你要協助提供很多第一手的科研資料和科研成果,我們就稱作貢獻者。因此第一工作的報告大約有1000多人參與其中。這是一個國際科學傢的組織,代表瞭全世界主流科學傢在氣候變化方面的意見。



(來粉圓成型機源:科技日報)
arrow
arrow

    ake086cc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