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杭州打響數據自動切蛋糕機歸集共享會戰



2017年杭州雲棲大會上,“城市大腦”備受關註。

浙江在線1月1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金春華沈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杭州的每一天都是從一串串數據流開始的。

早高峰來臨前,位於杭州市交警支隊的交通V1.0平臺就已快速運轉,分析研判路面情況,調整紅綠燈疏導交通,通過手機終端等多種渠道,把交通信息反饋給市民,引導他們避開擁堵。

交通V1.0平臺被稱為是杭州“城市大腦”的運動中樞。“城市大腦”項目啟動於2016年10月。2017年,浙江全面開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工作全力推進,給“城市大腦”註入瞭新的強勁動力。

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大到政府決策和城市治理,剛滿周歲的杭州“城市大腦”,正在全面、深度影響並改變著這座有2200餘年歷史的城市。

應運而生“雲計算之都”問診城市病

現在上班第一件事,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數據資源處處長齊同軍會在局政務數據交換中心大屏幕前停下腳步,看一下各種數據分析。

2017年,從杭州市城管委調到新單位,齊同軍的工作方向卻沒有變。這位教授級高工一直在從事城市數字化管理的研究、開發、落地等工作,全程參與瞭“城市大腦”開發。他認為,杭州“城市大腦”的誕生,“既是驚艷出世,又是水到渠成”。

“城市大腦”全稱叫“城市數據大腦”。這個時尚的稱呼表明瞭這一新生事物的特點,也暗示瞭其誕生於杭州的緣由。

城市,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傢園。但隨著工業化的進程,交通擁堵、環境破壞等“城市病”影響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杭州的公共交通管理為例,八九千輛公交車,500餘條線路,7000餘個車站,每天要運送近390萬人次,隻靠人力顯然捉襟見肘。

“城市病”的根子在哪?就在於“軀體”越來越龐大,但缺乏統一指揮的“大腦”。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這不僅是杭州的難題,也是中國的問題。

解決之道,在於用好數據。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甚至認為,數據比土地資源更重要。杭州作為電商之城、雲計算之都,每天都在產生海量數據。

但用好數據並不容易。在市城管委信息處理中心工作期間,齊同軍承擔的課題就是如何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一邊建設智慧管理平臺,一邊推動智慧管理。他做著做著就發現,數據的潛力非常巨大,不是某傢單位、某個公司能搞定的,應該上升到全市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應該將散落在城市各角落、各系統的數據匯聚到一起,使用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讓城市各個‘器官’協同工作,城市就能變成一個能夠自我調節、與人類良性互動的有機體。”

2016年10月,杭州“城市數據大腦”項目正式啟動。

這個項目由杭州市政府主導,集中瞭13傢企業的頂尖人工智能科學傢。西湖電子集團有限公司、阿裡雲計算有限公司、杭州數夢工場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傢企業參與其中。

杭州“城市大腦”自然就集中瞭一批有“杭州基因”的“黑科技”。比如“城市大腦”的決策系統——計算平臺,采用的是由阿裡雲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它可以將百萬級的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提供源源不斷的計算能力,以保證大腦能夠“眼疾手快”“當機立斷”。

2017年11月,杭州“城市大腦”入選首批國傢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大顯身手以數據歸集破信息孤島

米果成型機 最近,杭州市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每天都人來人往。

取號排隊,遞交材料,繳費,取證,進門一小時左右,一本嶄新的不動產登記證書就能到手。辦證前,市民可通過“微信辦證導航”服務,在杭州市區10個網點挑選前往人流較少的網點。

2017年12月25日起,杭州全市推行不動產登記“一套材料、一個系統、一窗受理、一小時辦結”辦理模式。原先群眾需遞交3份高湯塊成型食品機械材料,如今隻需一份。市民唐女士說,真為“杭州速度”感到自豪。

這背後,是“城市大腦”在大顯身手。

“‘最多跑一次’改革之初,我們先做‘物理整合’,整合機構、平臺和規章制度,變‘群眾跑’為‘工作人員跑’。但停留在這一層面,改革紅利並不明顯。”中心窗口管理處處長黨曉榮說,後來,中心把辦理不動產登記的國土、房產、稅務3個部門安排到一起辦公,3本證並成1本,3個窗口隻需跑1個,但還需3份材料。如果由工作人員復印、遞送,又會占用原本就很緊張的行政資源。

“最多跑一次”改革縱深推進,亟需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信息共享。

杭州的信息孤島曾經有多少個?2017年12月4日,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副局長范永晨在該局首次新聞發佈會透露,杭州全市61個市一級部門和34個市直屬企事業單位,共建有信息系統899個、數據庫627個、數據庫表60餘萬張。

這些信息孤島如果沒打破,數據難以成為資源,“城市大腦”也會“缺氧”。范永晨說,“最多跑一次”改革也是“城市大腦”建設的一大機遇。

同年8月28日,杭州啟動“數據歸集共享”大會戰。截至今年1月5日,歸集59個部門近293.6億條信息。這些數據通過清洗、歸類、標註、上架等工作,可按需即時調取。

成效立竿見影。在商事登記上,杭州已實現85%的新設企業可按“一件事”標準進行網上辦理。截至2017年12月1日,辦理該年新增的17類“多證合一”事項8萬件,減少企業跑腿8萬次。

公民個人辦事方面,全市44傢單位共梳理事項598項。2017年11月1日,公佈第一批僅憑“身份證”可辦事項203項。以“社保參保證明”數據共享為例,8月至10月,社保參保證明、房產證明、契稅證明、殘疾人證等數據已實現全市共享,被各部門調用87萬次,意味市民少跑瞭87萬次。

同年12月4日,杭州推出全國首個人工智能數據平臺“祥雲”DRMS。“祥雲”DRMS是杭州“城市大腦”的“數據倉庫”,能夠自動對全市政務信息資源進行全量數據摸底、核心業務數據篩選識別、數據主題歸類,並實現百萬級數據表的秒級即時同步歸集,讓數據真正具有瞭支撐實時業務的能力。

未來已來城市治理更加智慧精準

說到未來5年杭州的大事,舉辦亞運會必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城市大腦”要面臨的一場大考。

“備戰”已在緊張有序地開展。

2017年的雲棲大會,每位嘉賓都收到瞭一份特殊的“禮物”:一條“定制”的前往會場的精準導航路線。這一科幻場景將在2022年進一步上演。

屆時,四方嘉賓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各種平臺獲取“定制”服務。怎樣到杭州、去酒店、找場館座位,每天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哪裡可以找到心儀的餐飲店?……一個如影隨形的“智能助手”可以主動提供全方位服務。

場館等基礎建設也將更加高科技。比如,場館內將擺放“招手即來揮手即去”的智能垃圾桶;通過座位傳感器實時監控場館內人數,為每名觀眾制定入場、退場的路線;外語說不地道?沒事,有高質量的機器翻譯幫你跟外國人“嘮嗑”……

“目前,我們正在加緊制定‘智慧亞運’的方案,相信杭州亞運會將給世界一個全新體驗。”坐在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辦公室,齊同軍和他的同事們給記者描繪瞭4年後的場景,信心滿滿。

這些不僅僅是為亞運會準備的,也是在描繪杭州未來城市治理的藍圖。

人工智能指揮交通已交出一張高分“成績單”。目前,“城市大腦”在杭州接管瞭128個交通信號燈路口,讓車輛在試點區域的通行時間減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4.6分鐘;在杭州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報警500次以上,準確率達92%;在杭州蕭山區,120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縮短一半……

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副局長孔萬鋒介紹,正在研發的“城市大腦”2.0版本,將在全市2000餘個路口,通過24小時、360度球形探頭,每兩分鐘自動巡查一次堵點,時時給杭州交通體檢。

繼“移動支付之城”名揚海內外後,借助“城市大腦”,杭州又提出打造“移動辦事之城”,將於2018年底實現公民個人辦事事項“移動可辦”或“就近能辦”,綜合自助服務機在市、區縣(市)兩級行政服務中心全覆蓋。

“要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就要事事想在群眾前面,不但讓他們‘少跑腿’,還要讓他們‘少操心’。”杭州市編辦行政機構編制處相關負責人說,“移動辦事之城”是杭州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硬仗的重要舉措,影響深遠,“如果大傢都通過網絡終端辦事,就會減少出行,減輕交通壓力;同時,也將減少窗口工作人員等行政資源,使之轉而提供其他更多的便民服務。這將推動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有關專傢表示,未來的城市必定是一個精細化管理的城市,其核心就是為每位市民提供貼心的服務。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城市大腦”這樣的人工智能平臺來完成。就如美國矽谷未來研究所主管安東尼·湯森在其《智慧城市》一書中寫到:科技,是發展智慧城市的一劑良藥。而我們每個人通過一個個網頁、一個個應用程序和一次次點擊正在一點點建設智慧城市。

凡註有"浙江在線"或電頭為"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傢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浙江在線",並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arrow
arrow

    ake086cc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